“分类: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来自中文乐谱库
小 (Xiayu移动页面分类: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至分类:巴赫,约翰·塞巴斯蒂安,不留重定向) |
小 (Xiayu移动页面分类:巴赫,约翰·塞巴斯蒂安至分类: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,不留重定向) |
(没有差异)
|
2020年6月14日 (日) 16:12的版本
小 (Xiayu移动页面分类: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至分类:巴赫,约翰·塞巴斯蒂安,不留重定向) |
小 (Xiayu移动页面分类:巴赫,约翰·塞巴斯蒂安至分类: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,不留重定向) |
(没有差异)
|
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的相关介绍 |
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(Johann Sebastian Bach,1685年3月21日~1750年7月28日),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,杰出的管风琴、小提琴、大键琴演奏家,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,并尊称他为“西方近代音乐之父”,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。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,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,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光阴。1750年7月28日夜里,巴赫于莱比锡逝世。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,集意大利、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,曲尽其妙,珠联璧合,天衣无缝。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,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。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,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,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。 |
主题风格 |
巴赫的作品深沉、悲壮、广阔、内在,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。他笃信宗教,是位路德教徒。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,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宗教音乐。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。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,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,虽然他消极、屈服,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。但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、崇高的信念、自我牺牲的精神——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。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、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。 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,他认为音乐是“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”,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。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。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。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,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。 巴赫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的意义,但他的表现形式却不是抽象的、教条的。相反,在他的作品中,哲学伦理思想是和抒情、写景紧密结合的,他虽然不像亨德尔那样大量运用造型手法,但是为了烘托一定的内心情绪,巴赫也不避免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绘(如风吹、河流)。巴赫的音乐内容的间接性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的版活性和综合性。巴赫的声乐风格和器乐风格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,他创造了声乐器乐综合的新风格。 |
外部链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