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分类:路德维希·凡·贝多芬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中文乐谱库
 
(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7个中间版本)
第1行: 第1行:
 
{{person
 
{{person
 
|图片 = Beethoven.jpg
 
|图片 = Beethoven.jpg
 +
|签名 = Beethoven-Sign.png
 
|英文姓名 = Ludwig van Beethoven
 
|英文姓名 = Ludwig van Beethoven
 
|别名 = 贝多芬
 
|别名 = 贝多芬
 
|出生日期 = 1770年12月16日
 
|出生日期 = 1770年12月16日
 
|逝世日期 = 1827年3月26日
 
|逝世日期 = 1827年3月26日
|时期 = 古典
+
|出生年 = 1770
 +
|出生月 = 12
 +
|出生日 = 16
 +
|逝世年 = 1827
 +
|逝世月 = 3
 +
|逝世日 = 26
 +
|时期 = 古典时期
 
|国籍 = 德国
 
|国籍 = 德国
|职业 =
+
|风格 =古典风格
|风格 =
+
|介绍 =<p style="text-indent:2em">出生于德国波恩,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,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。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,造就了他倔强、敏感激动的性格。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,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《第三交响曲》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。此后20余年间,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,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,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。1827年3月26日,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,享年57岁。
|介绍 =出生于德国波恩,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,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。
+
<p style="text-indent:2em">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,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、1部歌剧、32首钢琴奏鸣曲、5首钢琴协奏曲、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、大提琴奏鸣曲等。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,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,而被后世尊称为“乐圣”、“交响乐之王”
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,造就了他倔强、敏感激动的性格。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,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《第三交响曲》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。此后20余年间,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,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,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。1827年3月26日,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,享年57岁 [1]  。
 
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,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、1部歌剧、32首钢琴奏鸣曲、5首钢琴协奏曲、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、大提琴奏鸣曲等。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,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,而被后世尊称为“乐圣”、“交响乐之王”
 
 
|主题风格 =
 
|主题风格 =
|外部链接 =  
+
|外部链接 =
|参见 =
+
*{{IMSLP|id = Beethoven,_Ludwig_van}}
 +
 
 +
|参见 =*{{wikipedia}}
 +
*{{Baidu}}
 
|其它信息 =
 
|其它信息 =
 
|国家分类 = 德国
 
|国家分类 = 德国
 
}}
 
}}

2020年7月18日 (六) 20:24的最新版本

路德维希·凡·贝多芬的相关介绍

出生于德国波恩,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,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。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,造就了他倔强、敏感激动的性格。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,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《第三交响曲》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。此后20余年间,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,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,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。1827年3月26日,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,享年57岁。

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,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、1部歌剧、32首钢琴奏鸣曲、5首钢琴协奏曲、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、大提琴奏鸣曲等。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,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,而被后世尊称为“乐圣”、“交响乐之王”

参见